星期二, 五月 29, 2007

合唱团

苹果日报 陶杰2007-05-23 黄金冒险号 合唱团
  
  磨练男子的意志,不一定要少年入伍,德国和奥地利的男童,父母想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历练,还不必参加童子军,可以选择合唱团。男童合唱团和寄宿学校一 样,孩子的嗓音、脸孔、品格、报名的门坎很高,但他们不会故意制造家长排队报名的恐慌性灾难,而是安静地在收生季节潜入每家学校,花几天为学生音乐测试, 录取的学生,只事后以一封信通知,询问家长对孩子加入合唱团,有无异议。在德国和奥地利,收到这封信的家长总是欣然遵命,未曾试过有人以「耽误学业」的理 由来阻挠。加入合唱团的小孩,反而有很多时间嬉戏,课堂里有一架钢琴,老师用音符训练他们的节奏感,师生聚在钢琴左右上下玩游戏,有如王尔德的童话《巨人 的花园》结尾的理想画面。合唱团的小孩,平时也踢足球,学算数,读诗歌。
  
  但主要的课本是蓝皮封面的乐谱,最熟悉的名字是巴哈、莫扎特和贝多芬──没有家长投诉课程艰深,没有评论员对此发表In和Out的多余指点,没有人 「呻闷」──在远东的一个国际都会,闷,这是最多人咒骂的怨言。他们童稚的心灵很早就接受了至善大美的熏陶,而合唱团的训练,在他们长大后面对人生的低谷 和现实的丑恶,是最优美的疫苗。不信?这也难怪,香港的教育从来没有设想过:每一个人的内心都需要保留一片永不受沙尘侵扰的绿洲。很多香港人看德国电影 《窃听者》时,无法相信,仅凭贝多芬的音乐,就能挽回一个无情特工的人性 ──这样的转折,在一个流行唱卡拉OK的城市,看上去是荒唐了点。
  
  古典音乐是欧洲人留给自己的最后一道防线。资源短缺,环境污染,人口太多,生意做不完,全球都有些疯狂,但在中欧的山林绿野之间,修道院改成音乐学 院,大教堂依然巍峨,歌声还那么嘹亮,唱弥撒曲的还是一班小男孩,他们的眼睛很清澈,就像一个 High C的音符。这一层美学的追求,不必发扬光大,让它成为少数人心底的秘密好了。学过小提琴的孩子不会变坏,加入过合唱团的孩子,在年少时就壮游过天国,从此 心中恒有一双圣洁的翅膀,长大之后,仍懂得在音符里高飞,与上帝对话,披沥着苍穹的霞光。

没有评论: